您好!欢迎访问 一对一文化课补习-重庆大成教育官网!
咨询热线:400-002-3320
作者:大成一对一辅导 时间:
“考试不划重点、不敲黑板了……这是更难了吧?”
教育部宣布取消中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大纲。再加上高中阶段的考试大纲取消,我国中高考都将不再有考试大纲。
诚然,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这一举措,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更高。但问题是,没有大纲作指导,会不会让考生的学习失去目标?没了考试大纲的中高考,又该如何考?
意见中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很多家长担心说:
大纲取消,那以后中考只会更难。
以后题目会更广,更灵活。不要说进名校难,上普高都会难上加难。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无考试范围时代来临,到底是怎样的?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简称“中考考纲”,是考试的基础,命题的依据。包含各个知识点的比重、分值、题量,就像下面这样:
也就是说,考纲让老师可以依纲靠本,考纲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和练什么,学生基本就了解了考试重点,复习时能有个方向,有的放矢。
乍一看,取消考纲,不就等于扼住了老师和考生的命脉吗?
于是网友拍案而起:不敲黑板,不划重点了,这不是增加了考试吗?让孩子们还怎么考?
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
在未来的教学中,不需要学生对重难点进行死记硬背,而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应试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考试的重点范围扩大了。
这里需要理解清楚的是考试重点范围扩大和考试的范围扩大是不一样的,虽然取消了考试大纲,但是考察的范围还是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里的内容,不过老师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给同学们划重点了,因为学过的知识点都是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平时没有学好,那么考试的时候复习起来难度无疑会更大。 对于家长来说,有些家长认为“没有大纲,就意味着都是大纲!”、“没有范围,就意味着都是范围!”
考试大纲的取消从一定程度上是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孩子的负担增加了,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就会更多,孩子本来就不多的自由时间将进一步被剥夺。
而取消考纲,为的就是实现三个转变,即:
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
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
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考试大纲取消,防止了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倾向,这也是为了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而实施的积极举措。
另一方面,考试大纲取消对于孩子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试内容变得灵活,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延伸扩展,从长远考虑是好事,可以更好地衔接高中的课程,为更长远的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2021年中考考点有哪些?考生们该如何复习备考?升升学姐根据2020年中考复习研讨会的6科命题考点给大家带来深度分析,看完之后相信对你的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1.字词:字音字形仍然考查“2011版课标字表二1000字(附录2)”中的汉字;词语考查重点是统编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词语,写法上与现在的写法冲突时,以现在的写法为准。
2.排序:在题型合理的情况下,考查内容包括诗词、短语和句子。
3.名著阅读:考查《西游记》和《简·爱》两部名著,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与前两年保持一致。同时可能会在名著里考查文学常识,教材里的文章在今年不会考查。对于因版本不同引起的音译名字不同,都将被归入正确答案。
4.综合性学习:贴近教材,重点考查统编教材中要求的综合性学习。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5.默写:重点掌握的古诗文篇目,包括古诗词曲29首(其中新增《卖炭翁》,删去《钱塘湖春行》)和文言文15篇,文言文主要考查名句。
6.文言文阅读:要求能理解文章内容,含“附录1”规定的文言文篇目和课外浅易的文言文,课外浅易的文言文主要以链接方式考查。
①词语解释考查统编教材有明确释义的词语。
②句子翻译需要直译,翻译出关键词。
③最后一道题的链接材料难度将保持平稳。
三、现代文阅读
7.现代文阅读:考查文学作品和实用文本阅读。实用文本阅读中可能会结合文本内容考查说明文、议论文文体知识的,不会直接考查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纯概念知识。
四、写作
8.作文:不考查情境作文。
重庆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数学试题相比于2019年,考试范围与考试形式均没有变化,试卷结构、考试内容与要求具体变化如下:
一、试卷结构
2020年中考试卷的题型,分值安排与2019年相同。
1.题型:选择题12个,填空题6个,解答题8个。
2.知识:代数50%,几何30%,统计与概率10%,综合实践10%。
3.难度:基础60%,中档30%,较难10%。
二、关于变化
1.分:将超难试题和难度适当分散,体现试题梯度。如将18题、26题这种超难题的难度,适当分散到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中,使各类题的梯度更加明显。
2.调:对试题的固有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课标为准绳,适度调整基础知识的考点,通过长期的命题过程,逐渐覆盖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点。
三、总体思路
1.全:注重知识、思想、能力的全面考查。
2.重:核心知识重点考查。
3.变:适当降低超难题和难题的难度,提高各个试题的考查效率。
四、关于命题指要的说明
1.考试内容增多,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开始命题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将课程标准中的全部内容(除*号外的内容)全部列为了考试内容。
2.题型示例改动较多,共更换17道试题,其中新增考查点10道,题源为2019全国真题。此目的是让老师们更全面地了解数学可能的所有考点与考法,特别是引起老师们对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的高度重视
3.样卷做了部分调整,新增考查点10道,题源为2019全国真题及重庆往年模拟题。对于基础知识、核心知识方面,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再思考的空间,但不要过分地纠结哪个题在哪个位置,哪个题要怎么考,该全面的一定要全面。
一、高频考点分析
1.水平监测有目标,基础考点无飞刀
基础知识在中考中分值占比大,题目简单,备考时要稳稳拿下。
2.天平量简各种表,江湖位高岂能少
各类仪表是创设物理情境的常用道具,注意的是:近年部分仪表的更新换代,如:天平渐渐变为电子秤;建议备考时可挖掘一些仪表的新式使用或测量方法。
3.电学考查多“变态”,尺度不大惹人爱
近几年中考电学动态电路类试题的命题中并没有在“态”的识别上做太多文章,便于学生迅速进入单一状态的电路分析处理。
4.电学测量综探究,细节控制让人忧
涉及串联分压的细节分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要把各种细节操作的原因目的都弄清、理顺,知其然,才能应万变。
5.密度测量嵌浮力,误差分析多难题
可挖掘的东西还很多,因利用浮力测密度的手段很多,涉及误差形成的因素也很多,浮力相关器材也很多,这一方向,简直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命题素材库。
6.液面升降本就烦,再加弹簧难难难
有没有涉及弹簧测力计的液面变化,其考查物理思维能力的价值区别并不大,但加上弹簧测力计后大大增加了解题的表达障碍。
7.重叠切割变化大,列式分析图像化考
固体压强的重叠和切割题有图像化趋势,同时应该注意数理结合。
8.受力分析基本功,多数年份吼得凶
单独的受力分析是解题基础,要重视,而情境理解是难点。
9.电力综合确实好,命题情景不好找
目前命题中采用较多的是利用传感器、压敏电阻等为背景的电路分析。
10.四大考点八个题,排列组合勤分析
2020年重庆中考化学的主题是稳定,考试范围、考试形式、内容结构与比例、题型结构与比例、考查内容与要求均不发生变化。
一、把复习中学生“过手”落到实处
中考复习分三轮,分别是教材的章节复习(教材过手),知识的板块复习(知识过手)和综合练习(解题能力过手)。
一轮教材过手:
三周时间:目标是唤起学生对教材的回忆。
具体做法:①阅读;②记忆;③强化。
阅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阅读教材。
记忆:根据中考说明整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方便学生记忆。
强化:提炼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再辅之以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再记忆、再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轮知识过手:
三周时间:目标是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用知识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驱动学生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过手,解决问题过手。
三轮能力过手:
三周时间:目标是会做题、会反思。具体做法:老师找错;学生纠错。
二、巧用“微专题”,优化中考复习
1.什么是微专题
“微专题”是以某个“点”为中心,突出整合有关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2.微专题的特点
①“点很小”,没有传统专题的“点一线一面”
②问题感明显,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
③高起点低落脚,所给材料新颖,情境性好
3.怎么做微专题
①要针对复习中的“真问题”确定主题
②微专题在设置主题时,一般涉及到以下五种类型:
分析“考点”,谋划微专题
抓住“重点”,精设微专题
围绕“疑点”,突破微专题
依据“痛点”,强化微专题
关注“热点”,巧设微专题
(一)道德与心理模块
1.夯实基础知识
熟悉中考考点;构建知识网络,梳理教材知识,引导学生梳理答题要点,构建知识框架图;强化习题训练,提升应考能力,讲解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训练方法。
2.主观题突破
以重庆2019年中考B卷试题第13题为例,进行例题讲解分析,总结学生在作答道德部分主观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漫画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二)法律模块
1.知识复习
熟悉中考考点,做到心中有数,分析解读法律部分内容;梳理教材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以专题形式梳理知识,联系热点,以题的形式训练,整理常用知识,采用抽背、听写等多种方式夯实基础知识。
2.主观题突破
以重庆2019年中考A卷试题第14题为例,进行例题讲解分析,总结学生在作答法律部分主观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突破建议。
(三)国情国策模块
1.知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
(1)研读中考考点,以教材为“本”,构建知识体系(教材逻辑)。
(2)解读课标,依据课标整合知识体系,进行知识重构。
(3)突破易错知识,整理易错知识点,加强易错知识练习
(4)关注热点、培养能力,情景代入(以热点回顾知识)。
2.主观题突破
(1)对中考真题中国情国策主观题的分值、题型进行简单分析。
(2)以2019年重庆中考A、B卷试题第15、16题为例,进行例题讲解分析,总结学生在作答国情国策部分主观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3)总结主观题突破的对策,整理答题方法与技巧
1.命题要求保持稳定
考试形式、内容比例、总课数、题型及分数比例、考试基本要求与2019年相比均无变化。
2.教材版本发生变化
教材版本统一使用统编教材,教科书中的活动课内容、相关史事、人物扫描、知识拓展及注释不列入考试范围。
地图册使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世界历史地图册”。
3.命题范围循例变化
内容范围的主线:中国古代史包括远古社会至南北朝时期的内容,突出国家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内容,突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世界古代史包括奴隶社会时期的古代亚非和欧洲,突出文明的多元、交流;世界现代史包括一战以来的历史,突出20世纪以来的战争与和平。
4.例题样题随考试范围变化
(1)题型示例:题型题量均无变化。具体题型调整如下:单项选择题第2题更换为2019年重庆A卷7题,判断题第2题更换为2013重庆B卷判断题改编题,简答题第1题更换为2016重庆B卷26题,第2题第(1)问出处不详,第(3)问更换为2008重庆26题第(3)问。
(2)参考样卷:题型题量均无变化。参考样卷试题有调整,